[上??萍紙骫紡織產業“綠色轉身”——東華大學多項創新技術亮相工博會
[上海科技報]紡織產業“綠色轉身”——東華大學多項創新技術亮相工博會
實現紡織產業清潔生產的催化劑、可再生可循環的優質生態紡織材料、工業廢水的深度處理及低成本回用技術、用微生物合成纖維生產的綠色環保服裝……2013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東華大學展示了綠色、智能、時尚的紡織產業新畫卷。
綠色工藝節能節水
傳統紡織品印染前處理過程的退漿、精練和漂白等環節,需要在高溫強堿條件下進行,是紡織產業鏈中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最主要環節之一,排放的廢水和COD占印染行業總排放量的55%(“化學需氧量”COD是評定水質污染程度的重要綜合指標,COD越高則表明水體污染越嚴重)。東華大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毛志平教授團隊重點設計、合成金屬配合物仿酶催化劑,并系統研究其合成工藝條件,實現了仿酶催化劑的批量生產。所合成的催化劑可將漂白溫度從常規的100℃降低至60℃~80℃,顯著降低了能耗。學校又與青島蔚藍生物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研究開發紡織品精練用液體堿性果膠酶并實現規模化生產,與國外同類商品相比,活力相當,但成本只有其三分之一。
項目組以仿酶催化劑和液體果膠酶為核心助劑,開發了系列低溫、少堿、快速的紡織品前處理工藝,創新實現了低耗低排的綠色生產目標。參與該項目的東華大學研究生秦新波向記者報出了一連串數據:“與國家清潔生產一級標準相比,該項目技術單位產品平均可節能35%,節水10%,工業堿用量減少90%之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技術在華紡股份等7家紡織龍頭企業推廣3年來,新增產值3.9億元。”
環保裝備零排放
當前的紡織產業迫切需要提升整個行業產品檔次,尤其急需在紡織材料改性加工技術方面實現創新。目前織物改性多采用濃堿的膨潤作用來增強纖維的相關性能,不僅影響產品質量,而且對環境污染很大。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孫以澤教授團隊因此創造性地提出了多流體總線、多改性釜并發運行理論,運用液氨等介質及特定牽伸運動綜合作用對棉麻纖維紗線進行晶變改性的技術,自主研發了相應的成套裝備與工藝。
棉麻纖維、紗線晶變改性加工成套裝備屬原始創新裝備,能為創造優質的差別化天然纖維、紗線新紡材提供保障。該裝備是無水改性裝備,其主要介質液氨可回收利用,無廢液、無廢氣,可實現零排放,無環境污染,具有高效率、低成本、自動化、智能化等特點。該環保裝備可對紡織領域最重要的纖維類別——棉花、麻類以及粘膠類纖維、紗線進行改性加工,處理后的織物更具超級柔軟、耐久膨松、防縮抗皺、啞光光澤、染色均勻等優勢,由此可帶動我國紡織品實現高檔、高質、高性能生產,進而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升級。
(來源:上海科技報 2013年11月08日 作者:陶婷婷 段然 邱登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