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好“小目標”只為“大期許”
東華這個會讓兩項工作落地有聲
如何實現“面向人人”的學校體育?“課內、社團、競賽”“學會、勤練、常賽”,這所高校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鑰匙。在藝術資源極為豐富的魔都,能否打通校園內外藝術場館間的“墻”,主動借力,增強育人合力?12月1日,東華大學體育美育工作推進會召開,亮出了學校體育美育工作的新定位、新目標,并即將發布東華大學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體育、美育工作的實施辦法。東華大學大學生美育教育實踐基地在會上啟動,首批3家合作共建單位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復星藝術中心、上海蘇寧藝術館,將為大學生開展美育實踐提供更多優質文化藝術場地及資源。
以體育人,開展面向人人的校園體育
一直以來,東華大學遵循“以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成才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在國內高校中較早提出并堅持踐行“以體育人”的校園體育發展理念。真正將“每一片操場、每一處體育館、每一塊運動場地”打造成體育育人的陣地,讓學生參與的“每一次體育教學課、每一次課外體育活動、每一場體育競賽”成為體育育人大課堂。學校從“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高度抓好體育工作,以體育項目為依托,通過課堂教學、社團活動、課余競賽三結合,擴大“以體育人”平臺,基本實現讓每個學生掌握一項體育技能,開展面向人人的校園體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目前,學校建有39支校級運動隊、65個學生體育類社團、17個教工體育類協會,以訓練、比賽、沙龍等形式開展各類活動。在足球、撐桿跳高、手球、射擊和攀巖等項目中取得了優異成績,贏得良好社會聲譽,學校進入“中國高校體育競賽榜”前20名。
(超級組男足參加中德四強賽)
2002年,東華大學就曾推出“三個自主”體育教學俱樂部改革,2016年開始推進“大學體育個性化”教學改革,以三大球、三小球、三特色(旱地冰球、攀巖、健身操)9個運動項目為主體,將傳統體育課改為體育俱樂部,學生可自由選擇,大學體育課變成了學生愛學樂學的“香餑餑”。有的體育“金課”還成了學生未來的深造方向。王婉婉原是東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專業的學生,在交誼舞課上,她被舞蹈的魅力深深吸引,課余常和樓曉娟老師探討舞蹈技藝,交流學習心得。畢業后,王婉婉毫不猶豫地選擇上海體院的舞編專業繼續攻讀研究生,并多次在國內外大賽中獲獎。
(東華大學高水平女子手球隊獲全國大學生錦標賽冠軍)
以足球為例,近年來學校著力打造集足球運動隊、足球精品課程、足球社團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校高水平男子足球隊隊長袁瀟就是其中的受益者。袁瀟的父親當年與華紡足球隊擦肩而過,因此從小踢球的他,早就從父親那兒聽說了東華足球隊的悠久歷史。這支曾包攬中國大學生足球聯賽、中國大學生五人制足球聯賽、全國大學生運動會足球比賽三項頂級大學生足球賽事冠軍的高校勁旅,令他心向往之。2015年,袁瀟如愿考入東華。“在校期間我們參加各種賽事和國際交流,既提升了實力也拓寬了視野,更重要的是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在完成繁重比賽任務的同時,學習上袁瀟從不松勁,主動與任課老師溝通,高質量完成學習任務,還遞交了入黨申請書。2019年,袁瀟被保研至該校人文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向著更高的目標努力。
(第一屆世界大學生攀巖錦標賽在校舉行)
目前,學校建有包括男足、女足、女手、田徑(撐桿跳高)、射擊在內的5支高水平運動隊,在高水平項目上勇爭一流。攀巖、軟式曲棍球、體育舞蹈、男籃等一批以普通學生為主的重點項目運動隊,力抓項目普及,爭取競技水平有突破,通過參賽打出知名度。學校先后培養輸送了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男子撐桿跳高比賽銀牌獲得者姚捷、亞洲大體聯亞洲杯亞軍女子足球隊等體育人才及隊伍;2016年承辦首屆世界大學生攀巖錦標賽;2019年舉辦第四屆中法大學生體育文化周……“十三五”期間,該校大學生運動隊在國際、全國和上海市各級各類體育賽事中戰績優異,獲亞洲亞軍2個,全國冠軍62個、亞軍67個、季軍62個,上海市冠軍127個、亞軍136個、季軍130個。通過“以體育人”大課堂建設,校園體育在東華成為落實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主陣地,塑造健康人格、弘揚健康理念的主渠道,豐富校園文化和大學精神的主平臺。
“人人美育、美育人人”給人以奮進力量
足不出校,便可聆聽文化藝術界大咖帶來的“大師課”;時尚、藝術、設計與美的不期而遇,每天都在這座校園里發生……東華大學美育工作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土壤,積極探索創新特色傳承發展模式,打造以“德育”為核心,以“藝術”為引領,以“智育”為目標的美育育人體系。
學校構建多維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做細做精做深每一門課。美育教育被納入大學生培養方案,目前已開設《中國民族音樂賞析》等106門藝術類課程,多門歷史文化、哲學文學等門類的人文素養課程,打造“線上+線下”美育大課堂。《中華傳統文化之戲曲瑰寶》等4門超星爾雅通識課程選修學生近3000人,面對優質在線課程加持,同學們的選擇多了,興趣也更濃了。
立足紡織、服裝等學科優勢,學校將時尚設計學科發展與美育工作開展有機結合,建成良性循環體系,形成有特色的美育育人機制。今年夏天,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大四學生李若思的作品在COACH設計師項目中脫穎而出,作品直接變身為高端時尚品牌的商品。其實,通過學校的時尚美育課程,李若思早已打牢了專業基礎,在可感可觸、可體驗的美育環境中,在沉浸式的藝術實踐活動中,她一次次找到了“感覺”。坐擁東華設計園、工作坊、大師工作室等美育資源,“李若思們”在大膽和放松中,盡情嘗試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華設計。東華率先在國內建成完整時尚學科生態鏈,依托首批國家級一流專業“服裝設計與工程”、“服裝與服飾設計”,匯聚時尚美育名家。東華時尚周、畢業展演季、時尚設計展演,每年輪番上演的校園活動是設計類科班生的靈感策源地,看秀、逛展的活動標配,也成為東華學子校園生活的美麗組分。“美在身邊、人人向美”的美育氛圍讓大學生們浸潤其中。同時,依托上海大學生服飾藝術實踐基地,精心組織“服?禮華夏”傳統服飾禮儀文化展演主題教育活動,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創立“琴箏雅裳文化傳習基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教育和非遺教育相融合,開展古箏、古琴、傳統服飾體驗等形式多樣的傳習實踐。
作為上海學生藝術團聯盟成員單位,東華大學學生藝術團現有合唱團、民樂團、舞蹈團、戲劇團、西樂團5個團隊,200多名團員。學校堅持走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學生藝術團培養之路,以高標準促高水平發展,民樂團登上非洲肯尼亞的大學舞臺,東華合唱團曾獲俄羅斯圣彼得堡“歌唱世界”國際合唱節等多項國際賽事金獎。
(東華合唱團獲第17屆俄羅斯圣彼得堡國際合唱節金獎)
紡織學院研一學生喬悅是團齡“4+”的舞蹈團團員,團里的學習訓練對她來說是件“特別幸福的事兒”。從群舞到獨舞,她在心中種下了敬仰藝術、追求藝術之美的種子。每當在學業或生活上遇到挫折挑戰,喬悅耳畔就會響起練功房里“再來一遍”“再嘗試一下”的聲音,助她“乘風破浪”。 “學校舞團讓我懂得什么是‘美’,如果去塑造‘美’,如何去成為‘美’的過程。” 站在學校的美育平臺上,喬悅眺望著更加寬廣的藝術世界。她帶著更多同學走近“藝術之美”,用行動去歌頌、去分享、去引領,用青春的力量讓藝術提升我們的審美境界,美好每個人的生活。
(舞蹈《花兒》)
(校園原創大師劇《錢寶鈞》劇照)
早在2008年,學校創立了“藝術與我”美育品牌,12年來,“藝術與我”從藝術展演延伸為舞臺育人新載體,打造貫穿全年涵蓋藝術講座、主題活動、專場演出的系列校園文化活動。融理論講授、藝術鑒賞、表演示范等于一體的“藝術大講堂”,邀請名家大師進校園,傳承傳播經典。5年來,顧繡上海代表性傳承人錢月芳等藝術名家帶來近50場“大師課”,吸引近3萬人聆聽學習,學生大呼“解渴”。根據我國著名纖維科學家、教育家、東華大學老校長錢寶鈞生平故事制作的校園原創大師劇《錢寶鈞》,植根于東華文化基因和育人特色,成為有深度有溫度的校園美育載體,被作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和師德師風教育的生動教材。
“五育并舉”融合發展的東華模式已經開啟,在全校“一盤棋”的工作機制下,美育體育課程、資源、隊伍、品牌建設……排兵布陣,多點齊發。主動把工作起跑線前移,為的是進一步發揮傳統優勢,加快形成育人新優勢,為黨育“強”人,為國育“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