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 | 傳承師道·立德樹人
——記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羅維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寒來暑往,春夏秋冬,在東華校園,一位位“師者”陪伴著一屆屆學生走過人生最美好的四年。在他們當中,有一些出自“教育世家”,數十年如一日,幾代人扎根三尺講臺,默默無聞,辛勤耕耘,延續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他們中的一位代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羅維,感受他傳承師道、立德樹人的點點滴滴。
接好教書育人接力棒,傳承優秀師德師風
在談到如何走上教師這一崗位時,羅維坦言受家庭的影響很大。“我的爺爺和父親,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夠嚴格要求自己,無私地付出,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一批批優秀人才。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如今,國家提供了非常好的教學科研環境,我更要發揚他們身上的優秀精神品質,接好教書育人的接力棒。”
原來,羅維是陜西咸陽人,他的爺爺就是西北地區的一名鄉村教師,在物質生活極度匱乏的那個年代,還一直從微薄的工資中拿出錢來補貼困難學生,默默無聞地奉獻在教學崗位上。他的父親在近四十年的教學科研管理工作中,始終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小時候,每到寒暑假他都會到爸爸的實驗室去,在科研氛圍中耳濡目染,懵懵懂懂中埋下了成為一名教師的種子。
縝密的思維、淵博的學識、耐心細致地指導、亦師亦友……這是來自學生們的肯定。把科研創新精神傳遞給課題組成員,讓每個學生更好地成長,在服務國家社會發展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是羅維給自己定的目標和努力方向。
“在準備寫人生第一篇論文的時候,我感覺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把握研究脈絡,羅老師便讓我坐在他辦公桌的旁邊,耐心地教我搭建論文架構,一字一句地修改論文內容,感謝這一路的指導與陪伴。”今年剛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并入選上海市“超級博士后”激勵計劃的博士后趙濤,在回憶與羅老師一起的過往時,深有感懷地說。
讓課堂成為滋養學生成長的沃土
“教師的使命就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用自己的思想品德、道德修養、科學態度潛移默化影響每一個學生……”談到對教師這一職業的理解,從教已有八個年頭的羅維如此說道。從一名講師成長為研究員,一路走來,他踏實努力,勤懇耕耘,把對學生的愛播撒在教書育人一線。
站在講臺上給學生上課,是羅維最開心的時候。在教學實踐中,他堅持因材施教,努力發現和挖掘每個學生的優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在講授課程時,他把自己在實驗過程中的一個個小“插曲”和細節演繹成課堂“潤滑劑”,讓晦澀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和科研興趣。“大三的時候,在《電化學基礎與電池》課上認識了羅老師,他總是面帶笑容、和藹可親,講課清晰流暢,從電池的組成部分、材料以及機理和發展前景……娓娓道來,羅老師的課緊緊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和興奮點,讓我對電池方面的研究產生了濃厚興趣。”已是材料學院研二學生的賈廣有說。
如何把價值引導融入專業課教學?怎樣的教學設計才能更好地實現“課程思政”育人目標?作為一名黨員,同時也是一名教師黨支部書記,羅維一直在課程育人的路上探索著。他深知立德樹人的主渠道是教學、是課堂,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內容,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才能上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金課”。在《新能源材料》的課堂上,“我國與歐美國家的能源材料體系有哪些差異?”“我國新能源材料發展的優勢與不足”“面對國際競爭,哪些‘卡脖子’技術問題亟待我們去科研攻關?”……一個個著眼國家發展、立足個人成長并且環環相扣的問題,讓學生們聽得“心潮澎湃”,激發起大家投身科研報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熱情和動力,樹立起努力成為一名時代新人的光榮夢想。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在羅維的精心指導和培養下,課題組的學生都有了較好的發展。碩士研究生徐冰倩赴浙江衢州市實驗學校光榮地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本科生侯磊赴復旦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看到學生們取得一個又一個優異成績,他從內心感到驕傲。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上海市“科研創新計劃”重大項目、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及省部級項目11項;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上海市“曙光計劃”等重要人才項目,在Adv. Mater.、J. Am. Chem. Soc.等高水平期刊發表研究論文一百多篇……如今,羅維也從一名初出茅廬的青年教師成長為教學科研骨干,特別是在介孔材料低溫燒結方面有了自己的深入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
回顧八年來的教學科研經歷,羅維說:“十分感謝學校、學院每位老師的幫助和支持,還有課題組每一位學生的努力付出。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這只是新的起點,將激勵我在教書育人路上繼續堅實地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