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整版:鄉村畢業季
鄉村畢業季
新民晚報 毛麗君
東華大學陳慶軍教授(右一)帶著做鄉村畢業設計展的學生們在村里踩點,為鄉村畢業設計展、答辯等做準備 蔣攀 攝
王宣宣以老樟樹為設計元素的插畫做成了產品包裝
把60本厚重的論文搬進汽車后備箱,時隔3個多月,東華大學服裝與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慶軍向著心心念念的寧波寧海出發了。按照原計劃,過去的3個多月,他本應該有小半的時間在寧海的鄉間度過,帶著學生們一起實地踩點、和村民交流、看著一個個項目落地,然后在6月的鄉村大地上,見證來自長三角12所高校藝術院系的師生開啟一個特別的“畢業季”。
然而,所有的計劃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非常遺憾,很多環節沒能實現,但在當地和各高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將在村里為同學們舉辦畢業典禮,并開啟屬于他們的鄉村畢業設計展。”
6月22日,2022長三角藝術振興鄉村高校畢業設計聯合行動“鄉聚畢設”楓湖畢業季將在浙江寧波寧海縣岔路鎮下畈村的大樟樹下,拉開大幕。
就地取材
四年前,王宣宣從河南到上海求學,作為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視覺傳達專業的一名學生,她從來沒想過,自己的大學生涯會在浙江寧海的一個小村子里畫上句號。
因為聽過陳慶軍教授的課,因為對鄉村振興的話題感興趣,更為陳教授多年扎根鄉村的堅持所感動,王宣宣選擇了陳教授作為畢業論文指導老師,也理所當然地參與到“鄉村畢設”的活動中,跟隨陳教授的步伐,與下畈村來了一次意外的“邂逅”。
“下畈村地處浙江省寧海縣岔路鎮,毗鄰前童古鎮。村中有一株五百多年歷史的古老樟樹,樹干粗壯,樹冠如云蓋,枝繁葉茂,充滿了勃勃生機,巨大而優美的樹冠郁郁蔥蔥……大家無不驚嘆,從來沒有見過造型如此優美別致的大樟樹……”為了完成畢業設計,王宣宣先后兩次前往下畈村實地走訪,在她題為《現代插畫及衍生設計在鄉村傳播中的方法應用研究》的畢業論文里,下畈村的老樟樹讓她印象深刻,而作為村莊的超級“IP”,這棵網紅樟樹也成了她論文中插畫設計最重要的元素。
“我本身對插畫比較感興趣,而古樟樹對下畈村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視覺符號,我就在想,怎么把現代的表達手法和傳統的鄉村形象沒有違和感地結合起來,更利于傳播。”在調研年輕群體偏愛的插畫風格的基礎上,借鑒當地的人物現象,結合大樟樹下四季可能發生的不同故事場景,王宣宣筆下的畫面慢慢豐富起來。
“本來打算在村子里住兩周,因為疫情影響沒能成行,很多素材都只能從村子和村民的社交媒體賬號獲取,雖然有遺憾,但最終結果是好的。”產品包裝、禮品袋、卡片、貼紙、口罩……看著自己設計的插畫在不同的衍生品上,打上“下畈村”特有的藝術符號,王宣宣說,“這種感覺非常棒”,她暢想著,這些設計可以被村民采用或者給他們的鄉村振興提供一些思路。
臨近畢業,王宣宣開始為實習工作忙碌。最終選擇在服裝設計領域做平面設計的她,特地跟公司請假赴寧海參加這場特別的畢業論文答辯。在下畈村的大樟樹下,王宣宣將用這樣一種特別的形式,為她的大學生涯畫上句號。
“實地體驗、就地取材,以后做設計我會把這點延續下去。”“鄉村畢設”對于“王宣宣們”而言,只是人生中的一段經歷,但這些年輕的設計師在鄉村大地上收獲的,或許遠不止一篇畢業論文。
特殊財富
62歲的周方權在下畈村做了20年村支書,村子的變化他都看在眼里,而這次,他說,這個500多人的小村子,將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鎮里通知我的時候,我挺高興的,這么多高校的藝術人才破例到農村來做畢業設計,在全國也是首創吧。”新農村建設要創新,周方權坦言“村干部不專業”,下畈村是3A級旅游鄉村,但旅游點的活動場地不夠大、留不住游客、沒有明確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很多問題困擾著周方權,而“鄉村畢設”給他打開一扇希望的窗,他說,“專業的事還是要專業的人來做”。
看著一批批大學生陸續進村,奔著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各自挖掘,周方權心里滿是期待。而作為“村民導師”之一,他用自己的經驗為做畢設的同學們提出了許多項目落地需要考慮的實際問題。“比如說,圍繞楓湖的景觀設計、河邊護欄的高低等等,都要考慮水上的安全問題,同學們在做設計時考慮效果的美觀,而我就針對項目提一些能看到、能想到的問題和建議。”
畢竟,這些設計并不單純是一本畢業論文,做設計的初衷就是要落地。“這次活動主要針對下畈和湖頭兩個村,我們村小,大概有20多個設計方案,一半左右應該能落地。”在周方權細數的方案里,有傳統艾草饅頭制作工藝的提升、有大樟樹的周邊、有“集士驛站”的整體設計、有由村民房子改造的民宿、有松樹林里的兒童游樂場……這些,都是學子們留給村莊的“財富”。
然而,項目落地對于學子們來說,何嘗不是一筆“財富”?來自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的裴子辰,已經在村子里忙碌了十來天,他和小伙伴們正在搭建他們的“玻璃書屋”,畢業論文答辯現場,這個由透明亞克力打造的獨立空間,將作為他們畢業論文的延伸展示在眾人面前。
“雖然設計方案和落地在外形和選材上有區別,但能落地已經是一種幸運。能把畢業論文用這種方式呈現出來,我們非常高興也很有成就感。”裴子辰說,在和村民溝通做畢業設計的過程中,他對自己的想法有了更真切的認識,“鄉村畢設”就像一塊“跳板”,連通了他作為一名設計師的夢想與現實,“這是一種正向的激勵,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新的起點”。
鄉村振興
“那天,我特地把同學們的論文打印裝幀成冊,厚厚的一摞疊放著,很感動。”長三角12所高校60本論文57套方案,幾乎每本都是萬字起步,陳慶軍感慨著特殊時期各高校師生們為了完成畢業設計的種種不易,同時也對這些設計感到興奮不已,“經過我們的評估,至少有12個設計方案短期內可以落地,一些已經在進行中”。
江南大學趙佳琪同學的“屋前檐下”,在房屋與房屋之間搭起“廊架”,對廊道這一公共建筑空間進行設計;安徽建筑大學常浩東同學立足于湖頭村養生文化,為村民養生宴的餐飲創業提供完整的視覺系統方案;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郝柔柔同學在湖頭村與下畈村之間的河面上,搭起了一座水上棧道,將當地道教文化融入其中,打造了一個獨特的濱水景觀空間;安徽大學湯暢同學的兒童戶外活動空間設計,在下畈村重要的景觀點松樹林內建起童趣十足的兒童游樂場,開啟了下畈村關于未來發展定位的探討……一樁樁一件件,陳慶軍隨口說來,如數家珍。而更多沒能在短期內落地的方案,也將成為村莊未來發展的思路和“儲備”。
“因為疫情,所有參與的團隊都有遺憾,一致要求啟動下一屆。我們準備9月開學就籌備新一季活動。”陳慶軍計劃,2023“鄉村畢設”活動將有更多長三角的高校加盟,可以在今年活動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湖頭村、下畈村的資源,為鄉村持續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和多樣性。
“我一直在跟寧海政府部門溝通,他們對藝術振興鄉村的支持為我們活動的持續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后續項目的落地和運營、資金的投入等都需要進一步的溝通、落實。”
更遠的未來,活動會有更多的形式。比如,聚焦寧海當地的傳統文化符號、優勢產業,開展專題的畢業設計活動;再比如,結合當地發展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面向有實力的院校發布碩、博畢業論文選題征集令……到那時,寧海的發展將不再是長三角高校的課題,鄉村振興也將不再局限于藝術類院校;到那時,寧海將成為全國高校“畢業選題的聚集地”,寧海的發展將“非常值得期待”。
而這一切,已經在陳慶軍的腦海里醞釀,如果能落地,寧海必將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闖出一方天地。
接下來一個多月,陳慶軍會在村子里度過,他會看著那些沒能如期落地的項目一點點推進,并為即將開啟的新一季活動做更多計劃和溝通。“有了今年的基礎,明年的‘鄉村畢設’一定會特別精彩,如果沒有疫情的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陳慶軍對于鄉村振興的探索,已經在長三角起步。